請讓幼兒遠離二手輻射
世界衞生組織於2011年將手提電話釋出的電磁波輻射歸類為2B級致癌物,有可能令人致癌。早前一項調查發現,其中一款手提智能電話電磁波輻射高其他一至六倍!加上智能電話熒幕細小又光亮,對眼睛傷害也大。只是現在手提智能電話無遠弗屆,差不多所有人無法抵抗手提智能電話上網那麼方便,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提電話,成為電話奴隸,大家習以為常,不但對自己的健康掉以輕心,更無留意對兒童的負面影響。
拜年變「開年」
新年到親戚家拜年,除了「恭喜發財、身體健康」外,經常聽到的是:「拜年要叫人!」、「不可以無禮貌,快叫人!」訓示對象包括一兩歲的幼兒,原本拜年變成替小朋友「開年」(打罵孩子)。 有些孩子較內向,會退到父母後面,望着我這個陌生人,無論父母怎樣引導也不開口。父母怕他人以為孩子沒家教,就開始威迫利誘孩子。 為
不尊重「人」的教育政策
《施政報告》教育部分着墨不多,社會評論也少。報告提到會「加強託兒服務,更好地支援有意就業的婦女」,其實是從人力資源考慮教育,脫離教育真義。政府和資本家只視「人」是人力資源,而非獨特個體,不尊重嬰幼兒的需要,又將母親照顧嬰幼兒的天職,交給保育員、教師、家庭傭工或老人家。 三歲定八十,鮑比(John Bowlby) 的依附理論指出,嬰幼兒有強烈需要建立與母親的依附,以健康成長,這
重拾節日真正意義
往時傳統節日是親友一起慶祝,一起團聚,一起感恩。近代過年過節則每多是狂歡、購物、旅遊、消費。聖誕節,商場都請來聖誕老人,當然不是派禮物,而是引誘家長帶孩子逛商場購物。家長興致勃勃地把年幼子女放在聖誕老人膝上拍照,但孩子不但一點笑容都沒有,更露出驚恐表情,陌生人焦慮突然爆發。 有人以為聖誕老人形象慈祥,會討好孩子。幼兒班和幼稚園派對也找人扮扮聖誕老
填鴨動作教育-箍頸游泳
嬰兒水療按摩服務暨游泳訓練班幾年前已在大陸流行,現在終於傳來香港。月前一個電視娛樂資訊節目介紹本港商戶以此作招徠,在此也就分享一下幾年來在各處觀察到這項「教育服務」的問題。 盛行雙非大陸孕婦來港產子的那幾年,毗鄰深圳開了很多為孕婦及產婦而設的「月子」酒店, 參觀過好幾家,強調五星級服務,產婦安心坐月,職員代為照顧嬰兒,專人服侍餵奶、哄睡、換尿布。當時特別印象深刻的是統統都有一
教育「A貨」
或許香港人習慣了買A貨,也接受了教育A貨。 舉蒙特梭利為例,有家長在嬰兒展或百貨公司,聽了自稱「教育顧問」講解,買了幾萬元教具連說明書。「教育顧問」其後上門示範如何使用教具,家長興致勃勃地想拿教具教孩子時,孩子卻碰也不肯碰,威迫利誘都不行。於是整堆木教具就存放在家中儲物室,家長無奈向我們求救求教,說「教育顧問」說買了教具就可訓練孩子成為天才,現在
香港幼稚園落後大陸20年
本欄起名「蒙養之道」,一是來自《周易》蒙卦彖辭云:「蒙以養正,聖功也」。孩子在童蒙階段,天真瀾漫,潛能無限,由有教養的家長教師培養德行啟蒙,步向正道。 「蒙養」亦是因筆者師承教育家蒙特梭利。她認為成人(家長老師)要先預備好自己,更要準備好自由、有序、無發展障礙的環境,給予孩子正確的生命教育。她特別在身教、言教以外加上「境教」,即環境教
「在家學」——教育「公民抗命」?
「教育大同」會議早前結束, 討論「在家學」homeschooling 及其他「另類」教育法如蒙特梭利、瑞吉歐、華德福等,家長希望在多元化的香港社會,教育應有選擇。會議二百多人參加,反映好些港人對這方面的期盼。 目前「在家學」還先要過教育局一關,若政府不批准,家長不送孩子上學就犯法,大概要「公民抗命」才可「在家學」。除了法例規定,最多人關心的是上學好,「在家
幼兒看電視新聞報導好嗎?
我們建議零至六歲孩子遠離電視、電腦及電子遊戲,但總有家長會問,不看電視,那看電視新聞公民教育可以嗎? 請先聽聽醫生的忠告。近日和女兒見學童保健醫生,她無近視或其他眼疾,醫生就問是否兩歲前無電子屏幕時間(美國兒科學會也如此建議,兩歲前無電視、電腦及遊戲機),六歲前每天最多半小時。當告知女兒六歲前差不多無屏幕時間,幼兒學校即本校也沒有以屏幕教學,醫生
假期後遺症
假期過後,後遺症湧現。父母症狀如下:頭痛、發熱、心煩、氣躁、失眠……。孩子則興奮莫名、 需高度刺激,終日要父母陪伴在側同睡一床、易哭、易鬧、睡不好、吃不好、急躁、散漫……。 香港人生活富裕,每逢長假期多外遊,不少零至六歲的孩子已周遊列國。出發前父母滿心歡喜,放下工作和孩子一同去開心,增廣見聞,通識教育由零歲開始。然而旅途一開始問題就來,三陪旅程展